前段时间一直在考虑更换主力笔记本设备。我本来一直都是Windows用户,直到大学时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我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了UNIX和Linux;当时隔壁寝室有个哥们用的笔记本是2014款的15寸Retina MacBook Pro,据说是找家里商量好用一年的生活费买的,后来我摸了一下他的机器,和他一起看了两个视频,那出色的纤薄和绚丽的屏幕,以及OS X(那会儿还不叫macOS)的丝滑,我有了预感,这辈子迟早会买一台。

直到今年六月下旬,陪伴了我六年的老笔记本终于撑不住了,该退休了,那就实现大学时期就根植的一个梦想吧。

从需求出发

我本身对于笔记本电脑的实际需求并不苛刻,身为软件开发人员,有梦想的斜杠青年,笔记本主要用来当生产力工具,游戏需求由索尼大法和台式机满足,所以选购Mac的主要需求如下:
  • 码代码和学习新技术是主要用途,所以cpu不能太拉胯,运行内存要足够让我开虚拟机;
  • 其次我也会偶尔写点东西,以及长时间码代码,键盘手感不能差;
  • 较少涉及图形工作,没这个天赋,比如视频剪辑和p图,即没有专业独立显卡的需求;
  • 尽可能的轻薄和优秀的续航
综上考虑,2020款的13寸MacBook Pro是最佳的考虑对象,硬件配置由于预算有限,就选择了中配的型号:十代四核心i5处理器、16Gb内存、512Gb存储空间(实际上是16Gb内存型号起步就是512Gb)。由于苹果对MacBook Pro全线产品都更换回了剪刀脚键盘,敲字手感较之前的蝴蝶架键盘有了质的提升,并全型号配备了Touch Bar,伴随着全线产品的基础存储容量都翻了一倍,也让我思考到底是香还是不香。

铝元素的温度:外观

还记得乔布斯在2008年将全新MacBook Air从牛皮纸袋里抽出来的那一刻吗,全金属一体成型的纤薄机身让全世界惊艳,后来苹果的当家花旦iPhone也把铝制机身玩到了不能再玩出花,再到后来苹果的环保策略表明自家的明星产品所用的铝材料均为100%可回收,铝这个东西已经和苹果产生了太多的精彩碰撞。
我的MBP和凌美钢笔
2020款的MacBook Pro自然继承了之前Mac系列的工业设计精髓,一体化Unibody铝制机身设计,棱角分明的切割,极致的纤薄,以及苹果贯彻始终的极简,怎么看都是工业设计的一个典范;极致的纤薄带来的是随时可以说走就走的从容便携,出门再也不用背电脑包了。
两侧四个雷劈3接口带来方便的充电姿态摆放,不用将一根线绕来绕去,但这极简到几乎有些偏执的设计,确确实实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必须购买USB-C到各种借口的转接器,虽说苹果倡导将来的世界是一个无线的世界,但毕竟眼下还是有很多设备需要接线的,这就额外造就了一笔开支,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影响便携性。

电脑的核心体验:性能

我一直认为,一台电脑的天职就是要足够快的响应用户的操作,尽可能高效的处理用户的工作,运行速度慢是最不能容忍的。苹果给2020款13寸机型入门款配备的是第八代intel i5处理器,4核心1.4GHz,而我的这台中配是第十代intel i5处理器,4核心2.0GHz,苹果声称这一代MacBook Pro较以前的处理速度提高了50%之多,在我使用过程中,日常工作使用足够快,启动大型app和编译代码的过程不会让人等待太久,且风扇始终处于低噪声水平,几乎听不到它在转动。
还在学习阶段
前面我提到,我用这台Mac的主要用途是写代码、学习以及轻量文字工作。在程序员群体中,Mac到底适不适合拿来做软件开发始终是一个比较微妙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我使用大半个月来看,我个人觉得是很适合的。我本人的主语言是Java,在Windows平台玩Java的老哥应该都知道,配置相关开发环境的过程很是繁琐,在macOS上配置Java环境那叫一个简单省事儿,双击安装,一步到位。

肉眼所见皆是精彩:屏幕

屏幕一直都是MacBook Pro的卖点之一,作为消费级的笔记本屏幕,这块13英寸16:10的屏幕无可挑剔,至少在我眼里是这样。
作为长时间在Windows阵营的用户,16:10的比例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过了,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舒展。现如今16:9屏幕正大行其道,在浏览网页或者写代码的时候总觉的有点不舒展,高不高矮不矮的,当然这是厂家出于成本控制的原因,也不记得到底是从什么时候这股不正之风就刮开了,包括苹果自家的MacBook Air。
  • 用过这块屏幕的用户自然不必多说,毕竟当年我也是看了隔壁寝室这块屏幕而被惊艳到的。这块屏幕拥有原彩显示以及最高500尼特亮度,苹果祖传视网膜分辨率,用来写代码和追剧都已经足够细腻,我也不是摄影师,所以对于我这样一个工科生来说,这块屏幕已经满足我所有需求。

苹果的看家本领:交互

要说到苹果产品的人机交互,可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谈到今天,人机交互是苹果永恒的哲学,这显然是一个极具讨论量的话题,所以在这里就不做过多阐述。
与2019款有明显变化
  • 要说2020款的MacBook Pro相比2019款有什么较大的差异,最明显的莫过于键盘重新回归剪刀脚式,这直接导致了整机在厚度上有些许变厚,再有就是Touch ID从Touch Bar分离,成为一个独立模块单独放置在Touch Bar右侧,方向键也由上一代整体式变为“倒T”式,这些变化带来的体验就是更棒的键盘输入手感和更直观的操作体验。
  • 说完键盘,不得不提的是这块硕大的触控板。在用了多年Windows笔记本电脑后看到这块触控板,我的第一印象:大。别家的电脑好像都在尽可能的将用户习惯往鼠标上引导,触控板功能不错,但总感觉缺点味道。用过这块硕大的触控板后,愈发觉得苹果的心思是想让你更少的使用鼠标。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当暂时不用到键盘需要进行指针操作时,右手直接往身体一侧一转,两到三根手指直接往上放,接下来就是行云流水的操作。触控板支持力度按压,我比较常用的一个功能就是双击选中一个词后重按会调用词典和翻译,这让我在平时码字和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非常有用,可以大大提高效率,而不用分散精力去打开词典。
  • Touch Bar是我在Windows机器上所体验不到的东西,刚开始拿到的时候觉得很有科技感,但个人认为这个东西在用电脑的过程中使用频率很低,大多数时候我就用它调节音量和屏幕亮度,我也对网上说的那些养宠物什么的没什么兴趣,可能这就是工科男的思维吧。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用它看歌词
  • 与其他苹果设备的协同能力是苹果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要从我的iPhone上传照片到电脑上,再也不用使用数据线进行同步了,隔空投送变得越来越香;iPad现在也可以作为Mac的第二块显示屏。(现系统版本10.15.5)
QQ音乐做的适配很不错

不足与总结

使用了三个星期以后,我也逐渐摸到了这台电脑的一些不足之处:
  • 在使用苹果自家iMovie剪辑vlog时,长时间使用会变卡顿,这还是在素材比较单一的情况下,我通常的解决方案是保存工程项目然后重新启动软件
  • 对微软家的软件支持不算友好,或者说是微软对macOS平台的开发没有做到自家Windows平台一样完美,经常出现word和excel卡顿的现象,令人不得不常按保存按钮
  • 最重要的一点,散热,散热,散热,在使用iMovie、开虚拟机以及单独打开VS code的时候风扇转速很高,要知道这个不足3公斤的专业笔记本用的是单热管,好在有两个风扇,还能让人放心
  • 老生常谈的接口问题,苹果对自己的理念就是这么自信

总结一下,这是我个人第一台Mac电脑,所以以上很多体验在资深Mac用户面前不值一提,但这是2020新款,还是可以说一下。这台13寸的MacBook Pro体验大致就是这些,从我收到货到现在也就只用了三个星期,大体来说还是很让我满意的,码代码编译速度够快,运行内存16Gb足够完成目前阶段的一些项目,屏幕和扬声器拿来看个电影体验很棒,轻薄的外形也能让我随时带走,电池续航基本能够撑满一天的工作时间;虽说也有一些缺点,但毕竟十全十美的产品并不存在,这台电脑将接替上一台华硕X552,成为这几年间主要的生产工具,期待它能帮我带来我期望中的价值。

写在最后

同我们大多数同龄人一样(95后),我从小到大的计算机认知都是在Windows系统的耳濡目染下完成的,几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计算机=Windows 绝非虚名。我记得是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家里购买了第一台计算机,是一台配置Windows98系统,单核处理器,一块不知道哪儿弄来的独立显卡,构建出了我的计算机启蒙,受限于年龄和认知,当时对于这家伙的认识局限于“这玩意儿打游戏比FC好多了”“操作起来挺酷的”,就没有别的什么思考,甚至谈不上兴趣。
后来大学选择了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后也进入了技术岗位,电脑这个东西真的算得上是吃饭家伙。也正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我获得了人生第一台苹果设备——iPhone 6,要知道当年iPhone 4正火的时候我们都还是中学生,苹果这个品牌就占据了我的愿望单;后来大二大三逐渐爱上了iOS的清爽与便捷,慢慢攒钱购买了iPod touch 6,大三考研的时候借用了一下家里的iPad Air,毕业的时候想到马上就工作了,可以还分期了,就购买了一台Apple Watch S3,然后……我被苹果绑架了。当你只有一台苹果设备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没什么特别惊艳的地方,甚至一部分用户会说:就这?但体验到了苹果生态的强大,以及那几近癫狂的对细节的打磨之后,还想跑?

本文非专业测评,仅为个人使用感受,希望对有购买计划的朋友有一定参考作用,文中若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