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底,我加入我们导师的团队,开始创业。当我们人数达到 10 人时,我们也发现了,在微信上沟通工作时,总会出现:
1. 沟通记录混乱:用过微信的大家都懂。
2. 文件丢失,文件版本混乱:微信并不会负责你的文件存储。
3. 共享信息沟通不畅:每当有新人入职时,许多问题需要重复解答。
4. 项目管理不畅:各种任务环节很难被监控到。
这些问题频繁出现在前几个月,解决这些问题的任务被安排在了我身上,当时市面上能够选择的产品,主要可以分为「国内系」以及「海外系」。一家企业在日常业务中,普遍需要的,其实就是三大功能,团队沟通、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管理。无论是生产、研发还是销售环节,这三大基础需求都是存在的。一家企业根据他所处的领域的不同,企业的组织形式千差万别,对于这「三大基础需求」也是有显著的差异的。
当时货比三家,最终选择了 群晖 NAS + 倍洽 + Trello + 自己部署的 Wiki。经过一年的时间,我们实际情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过一些点值得总结:
1. 我们一直在使用 NAS。选择群晖是为了 SMB 文件共享,构建公司的文件共享系统。SMB协议在一个稳定的内网环境中,在不同设备上使用都相对稳定,再加上较为便捷的权限管理功能,NAS 成为了我们团队共享、存储、备份文件的重要部分。
2. 但是其中的在线文档协同并没有很好的得到使用。群晖提供了一套适合私有部署的类似 Google Docs 的套件 —— Drive 套件,我们当时就想基于其构建在线文档的协同。但是,由于倍洽和群晖的 Drive 套件之间难以建立联系,在日常使用中大家很难想到去使用这这个文档工具,所以我们使用的并不对。即便我们后来换用了群晖自带的 Chat, Drive 套件的层级依然不够高。Drive 套件这样的便利的文档协同功能并没有在后来的使用中发光发热。
3. Trello 成为了我们业务中的重要一环。Trello 可以很便利的添加到倍洽中,逐渐融入了我们业务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并且我们非常频繁的使用了 邮件抄送添加卡片到 Trello 的功能,这个项目管理软件非常好的帮助了我们团队。
4. Wiki 的自主分享信息体系并没有很好的得到延续。mediawiki 有非常好用的信息检索功能,但是想要编辑方便好用的词条,你需要做许多的工作,mediawiki 的语法就是拦路虎之一。纵使你可以直接在 Typora 中转出 相关格式,这样的一个转化成本,就已经使得主动创建词条十分困难了。

5. 开发团队的不同需求。下半年开始团队的开发流程开始步入正轨,新的需求应运而生。团队通过 Gitlab 管理我们的代码。和大多数开发团队一下,我们高度依赖 issue 管理我们的项目进度。 自己的事务比较好解决,但是与其他部门链接,目前的做法比较「蹩脚」。
简单总结一下,能够在这一年中得以发展和持续使用的流程、方法至少需要:
1. 易用性,使用者较低的使用成本;
2. 实用性,能够真实的与业务结合;
3. 灵活性,满足不同职能部门的需求;
新的一年,我们也有意查找一下,有没有可能迁移替换我们现有的协同方案。
先比较一下主流的企业 IM 应用
回顾企业服务这个市场,过往在互联网高速增长的时代并没有非常足够的竞争。许多大型企业所采用的方案都是基于传统的 Windows 生态通过自己的域控系统,构建基于设备的办公协同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在企业内部能够实现诸如文件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等功能,再通过合理的组织形式完成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这是微软用心耕耘企业市场的产物,他为用户提供了足够稳定,足够可靠的服务,并且这套解决方案能够覆盖多种不同类型的企业需求。只是对于管理者来说,足够复杂,足够高成本,所以这种方案也是多见于大型企业。
在微软企业服务的后花园里,Slack 的出现了,这款产品改变了企业服务的「玩法」。Slack 几乎在这些年间,几乎占据了海外互联网行业的企业市场。通过 IM 为核心,链接各项服务,构建了对于互联网团队来说几乎完美的使用体验。而「 IM 为核心,链接各项服务」也成为了国内众多企业服务产品的模板。
BAT(字节跳动、阿里、腾讯) 三家都有的企业 IM 产品,都有自己的玩法。飞书就是字节跳动打出的牌。从产品角度而言,钉钉是一个面向「Boss」设计的产品,许多管理功能的设计,都非常符合国内企业的需求。一次上电梯时,就听到「哎呀,你钉钉上帮我打一下卡」。是的,就是这么实用,不过好在我司并不需要。
企业微信方面,他们不会也不能放下「微信」的资源,所以在产品设计的时候,总是给你一种「他和微信一样好用」的感觉,但其实是和「微信一样难用」。最近企业微信 3.0 发布,企业成员可发内容到客户的朋友圈1 ,他对于原先在微信沟通的注重销售环节的企业团队来说,是一个非常棒的补充。
最后,是字节跳动的飞书。与钉钉赶了早集,企业微信背靠微信不同。飞书此前给人们印象深刻的产品都来自 C 端,看上去并没有很深的 to B 积淀。但从另一角度说,他也没有那么重的历史包袱。通过将朝夕日历、坚果云、幕布、石墨文档2 等国内的明星 toB 产品都收入门下,提升 toB 的业务能力,作为新贵的字节跳动,更有动机也更有能力以「产品说话」。
飞书提供了什么
对于一款面向企业的 IM 软件,基础的聊天、分群组等功能都能够实现。基本功能就不赘述了,简单的分享一下,我看到的一些小的细节:
1. 信息的过滤:

2. 使用「勾选」代替删除(可参考 飞书:无压聊天的艺术):

3. 回复消息功能:
Slack 这款企业 IM 将消息回复功能收进了一条信息内,称为 Thread,这项功能非常好的将一个群组的消息做了规整,不同主题的内容可以在一个群组中开展下去。但是我相信,大家在使用中和我一样,即便和你关系不大的 Thread,你也会点进去看看(你难道不想看吗?)。
飞书在这件事情上,做了两个小细节:
- 将回复的内容直接显示在主界面上;
- 将同主题的回复内容关联,通过点击实现上下文的显示;

此外,类似表情回复,聊天置顶、群公告等功能,飞书都有提供。
第一优先级的日历:
所以门槛最低的方法,就是将这些日历同步协议全部不管,在一个 App 中统一管理,飞书就是这么一个思路。
当然少数派的 Power User 必定不满足于此,飞书同样提供了 CalDAV 同步的功能,通过 CalDAV,你可以把日历同步至自己的日历应用中。

从日历的功能性上来说,各家的产品硬指标都是过硬的,都能够提供像自定义重复这样的功能。
钉钉将日历功能集成在了 「钉」 这个按钮下,而飞书则直接在侧边栏提供了日历按钮。对于我来说,我欣赏直接在侧边栏集成的做法。
钉钉的设计中,日历是「钉」的一环,但是 「钉」的功能,还是有一定的上手门槛的:

这样的一个页面,你知道是做啥的吗?
比较而言,飞书的日历就是「简简单单」的日历:

最后,为了照顾会议室众多的大公司,飞书还在日历中提供了「找会议室」的功能。

其实这对我们来说,也是有一定需求的,虽然我们只有一个会议室,但也是出现过试用冲突的情况的。对于更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公共空间的管理更是团队必须。
优秀的文档协同功能 —— 云空间:
飞书给了「云空间」宝贵的侧边栏位置:

功能足够强大:在企业服务中,他的表现可以说是独一档的产品。少数派的读者,对于各类文档协同类的产品应该都不陌生了,飞书的云空间能够实现:
- 多人的在线协同编辑;
- 支持表格、文档等内容编辑;
- 支持文档演示模式;
- 支持导入 Word、Excel 文件;
- 支持导出 Word、Excel 文件;

- 支持文档内协同交流;
- 支持文档间的关联;
- 支持自动记录,保留历史信息;

- 支持部分的 Markdown 语法、较全的快捷方式;

- 文档中插入其他文档;

细节上,飞书的在线文档也比较考究,例如在你新建一个空白文档时,会提示使用模板,到你键入任何文字后,不再提示:

这样直观的提示方式,降低了用户上手成本,从易用性上就能够有所保证。
从团队自身的需求上考虑,我们自己的开发团队已经在比较频繁的使用 Notion 作为我们的文档协同工具,我们在 Notion 中记录我们每次会议的要点,也在上面分享一些资料。而飞书的在线文档功能,在自由度上可能不及 Notion,但是他降低了复杂性,不至于像 Notion 那样,我都不知道先从哪开始介绍。简化功能,提高易用程度,能够将其他部门的文档生产都纳入进来,在企业整体的效率上还是会有所提升的。
可扩展性:
得益于飞书同样经营着海外业务,对于国际化的产品支持比较的优秀,例如我们团队用到的 Trello、 Gitlab 都有支持的扩展。我们对于这些服务的需求,也只是能够得到通知即可,我想应该也少有开发会用手机小程序去处理合并请求吧…
可以在:https://app.feishu.cn/ 查看需要的软件是否支持。
总结
从特色功能上说,飞书提供了以日历+文档协同的解决方案,在上手难度上都不算高;在实用性上,文档的协同方案几乎无可挑剔,只是利用在线文档管理项目的方案,还需要管理者、组织者自己操心,可能在任务系统上,任务协同方式还需要一个更高优先级的解决办法;在特色功能的使用体验上,基于 Web 开发的产品与原生开发的应用还是有差距(钉钉都支持 TouchBar 了)。
最后,对于我们团队,现有的协同体系中他完成可以代替 Chat 和 Notion 的职能,并且提供了更优秀的扩展能力。毕竟,相比于企业微信和钉钉,我还是更愿意相信飞书团队,能够为用户提供相对开放一些的环境。
- 点击 链接,立刻体验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