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少数派 2019 年度征文 + 多一度思考」
这篇文章是我 2019 年对英语学习的实践与感想。
背景
先来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2018 年我进入了一所语言类高校,但学习的专业并非语言。学校对非语言专业类的英语教学十分严格,一周四节英语课,按照听说读写拆分,老师授课全英文,说一些教学事务的时候才讲中文。
我的英语水平很低。我还记得第一次上课的时候,自己坐在座位上一词也听不懂的时候,那种心慌的感觉。这种感觉持续了一个学期。为了解开心结,我开始寻找学习英语的新方法。比如,把高中学的英语语法拿出回忆,又做一遍 53 等等。但不久我发现,这些都是无用功,我还是那样,上课一词也听不懂。
在 2019 年初的时候,在百度上搜索英语学习方法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份文档,名字叫「颠覆你的英语学习方法」(现在这份文档已经被删除)。当时读完这份文档,改变了我的部分对英语学习方法的认知。追溯这份文档的理论来源,是漏屋老师的 《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 ,书中理论居多,摸不到头绪。幸好,这份文档提供了很多可实践的方法。我照着文档的方法,进行了不到一年的实践,同时也记录了这个折腾的过程。
过程
书中把外语学习过程的五个阶段简化为四个阶段:
- 入门期 (Early Stage)
- 提高期 (Upping the Ante)
- 增长期 (Getting Serious)
- 高级期 (Scaling Everest)
入门期 (Early Stage)
在入门期,漏屋老师认为:
1. 避免使用中文翻译,充分建立外语的直接反应;
2. 不要试图说英语,只练听力;
3. 开始时先只专注于学习单词,然后过渡到短语,不要着急学句子;
4. 不要看英文的拼写,建议拼写的学习完全放弃;
5. 如果有外教参与,最理想的就是外教来引导学生做 TPR 。外教需多用肢体语言或用手画图协助这一过程,不要试图讲课。
6. 不要怕听错,要放松和有信心。
总结来说要多听、少说、不读写。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学校课程原因,我不能完全放弃我的读写,只能减轻注意力,将重心转移到听力上来。
同时在书中推荐了语言学习产品 Rosette Stone 。Rosetta Stone 是一款以沉浸环境为特点的英语学习软件。其公司产品主要有两种 —— RSF (Rosetta Stone Foundations) 和 RSA (Rosetta Stone Advanced),但普通个人用户只能接触到 RSF,RSA 只开放给企业和一些组织用户。
以 iOS 应用为例,我简单地介绍一下如何使用它。
注册完账户,进入界面选择一种你要学习的语言,在这里我以「英语(美国)」为例。

然后,我们可以进入简介课程开始学习。

请输入图片标题
学习的过程是根据听到的内容,选择相应的图片。

秉着多听、少说、不读写的原则,我还需要进行了几步设置。在课程界面,我们轻触右上角的小齿轮,进入设置界面。

轻触课程设置,勾选「口语与听力」。

经过几步引导操作,在学习界面轻触右下角的暂停。进入暂停界面,轻触右上角的按钮,关闭语言。此操作也可以在设置 > 语音设置 > 语音识别中关闭。还有在听的过程中要遮挡文字,只听声音。


以上就是基本设置操作说明。
英语(美语)一共有 20 个单元,每 4 单元为一级,共 5 级,难度也随着等级的提升而提升。2019 年 2 月份,我开始使用 Rosette Stone,只练习听力部分,每天用时1.5个小时,全部单元完成时间 2019 年 4 月初。
在此过程中我在探究 TPR 的使用方法。首先,介绍一下 TP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全身反应法”,是由美国的一位心理学教授提出的,它是一种把左右脑结合起来的英语学习方法。具体方法是,播放一个具体的语言指令,肢体做出相应的动作。例如,听到后「Stand up」,身体站起来。在这个方法中将语音和肢体动作建立联系,不需要开口,只需要身体做出动作。
TPR 的特点是:
1.主张学习者通过「可理解输入」先建立听力能力,不强迫学生开口说;
2.降低学生紧张情绪;
3.大脑各部分协调使用,共同实现语言能力;
4.模仿真实的语言环境;
5.不教语法知识,也不急于学读写。
书上举例了部分在 TPR 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词汇,我在一个网站上找到了 502 个 TPR 词汇。为了实现 TPR ,我将大部分词汇的音频使用 Google 翻译和 Video DownloadHelper 下载到本地。

将音频文件按照生活场景分类,再使用 完美解码播放器 的随机播放功能,实现随机听到指令的效果。根据指令肢体再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样就完成了一个 TPR。再制成 Anki 卡片,按照记忆曲线复习。
事实证明,自从我转入第二阶段后期,放弃了 TPR 方法,再加上没有适合的场景,其中的大部分名词性词汇都忘记怎么去说了。回忆当时的过程,我想原因是没有形成可理解输入。
在搜索 TPR 的时,我还发现了 《破冰英语》 ,并在某个论坛上找到了热心网友制作的三套 SuperMemo 课件,将其导入。它非常符合 TPR 的思想,但是书中核心——火柴人动作插图真是难以理解。我只完成了第一套初级课程,然后将其卸载。
在移动设备中我也在寻找一款适合的应用。某日,App Store 中推荐了全球说,我下载之后发现了它的课程与 Rosetta Stone 类似,基本上是听音选图的类型,从词汇量难度来看,前者内容更丰富,但图片的选择没有后者用心,我将其定位为 Rosetta Stone 的扩展课程。对我来说,全球说最棒的功能是它内置的小游戏 You're Fired,里面涉及了大量水果蔬菜名词。
每个关卡开始的时候轻触水果的图标,熟悉每种水果的发音。


开始之后,根据发音选择水果。这里以第一关为例,之后会有不同的游戏内容。每次上午上完课回到宿舍,我就打开它,利用午休的时间带上耳机玩一会儿。凑巧,口语老师上课提问我们积累的水果名词,我说了一些在游戏中学习的名词。这是一次输出,但之后因为设备的原因放弃它了。
以上是我在入门期的探索,虽然走了很多弯路,但结果还是好的。经过 2 个月的时间,开口说英语的时候,脑中浮现的内容是实物,而不是英文单词或一个中文释义。在听一些难度较高的听力时,不会觉得是莫名其妙的声音,而是一堆音节。那种感觉就像在听粤语歌曲的时候,不懂意思,但却知道它是如何发音的。
提高期 (Upping the Ante)
漏屋老师认为提高期是「英语学习四个阶段最重要的环节」,是「起到了决定作用的阶段」。这一时期也是我耗时最长的,到现在为止还未完成的。
这一时期的目标是:
1. 听懂单句子,建立整句的英文思维;
2. 逐渐能听懂简单的、慢语速的整段英文;
3. 在提高期后期按照一定的规范,开始尝试「输出」简单的英语;
4. 开始进入阅读材料,作为输入内容的扩充。
在提高期书中介绍了 A.L.G. (Automatic Language Growth) 教学,简单来说就是,让人沉浸外语环境中,不需要讲话,增加可理解性输入,以达到学习外语的效果。
书中还讲到了古恩 (Gouin) 在语言教学实践中使用了「序列法」 (Series Method)。
所谓一个「序列」,就是以一个前后连续的动作为主题,用十几个句子组成的语言任务。它以动词为核心一次只集中使用一种人称和时态。比如这次用第三人称一般现在时描述做某个事情的整个过程:一个人泡茶的过程,开车的过程,用钥匙打开房门的过程,刷牙洗脸等等一些生活经历的过程。一般一个主题序列就是一个单元的课程。
序列内容的选择和使用原则:
1. 使用生活经验中熟悉的情景或经验能够预测的情景;
2. 尽量使用视觉或动作代替语言解释,全过程都用「亲身经历」完成;
3. 起始难度控制在第一遍听时有 70%~80% 能听懂;
4. 注意听,不要试图说话,最多是嘴里小声重复听到的内容;
5. 一次只学习一种时态,一项任务的十几个和几十个句子都是同一时态;
6. 绝对禁止阅读和记笔记,但可以把过程录音以后再听。
这阶段的输入材料材料选择还要满足以下要求:
1. 画面静止;
2. 画面简单、信息量少;
3. 故事情节连续;
4. 根据情况,设计声音和画面的优先;
5. 难度由易到难;
6. 标准发音;
7. 无字幕/遮挡字幕。
根据 A.L.G 教学方式,这一时期需要进行大量的输入。根据序列法和输入材料选择的原则,我开始选择了《小猪佩奇》。
4 月中旬,我开始观看《小猪佩奇》。每天观看 5 集,两周 1 季,5 月 14 日看完了 4 季的内容。观看过程是:
- 看一遍动画
- 再看第二遍,在一个词汇听不懂的时候暂停,截图当前画面并保存
- 将保存下来的图片按照集分类,放入文件夹
- 在 Anki 中创建卡片以复习学习过的内容

4 季动画完成后可以听懂与生活相关的日常对话了,但是听懂一些有很多抽象词汇的听力片段还是很困难的。
完成《小猪佩奇》后,在后续观看的动画选择上,下载了很多动画,并对这些动画进行听力难度的评级。《爱探险的朵拉》和《迪士尼的英语世界》内容太简单了,不适合进阶学习。《芝麻街》不是非常清晰的发音,配音演员故意掐着嗓子讲。《卡由》和《查理和劳拉》中偏向生活中的对话,我还无法理解。
6 月 3 日,经过半个月的磨合,我找到了一套新输入材料。Little Fox 是一个有数以千计的英文动画,并依照词汇量进行难度分级的儿童英语教育网站。网站中的动画,除了日常的对话外,还有简单的旁白。它的内容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非常符合序列法的思想。


我的观看过程是,打开 Anki 和 Sticky Notes (桌面便签),将 Anki 中存储的卡片信息临时放在 Sticky Notes 中,然后打开印象笔记中英语笔记(主要是不认识的生词),再按照 Sticky Notes 中的顺序播放今天要学习的动画,同时开启 timetrick.io 计时。这样有很多缺点:第一,所有操作太过依赖 PC ,所以去哪里我都会带着电脑和耳机。第二,步骤复杂,依赖 4 个软件,能整合一下最更好,但是我估计市面上很难找到这样的软件。不过,有效就好。
经过两个月的 Rosetta Stone 和《小猪佩奇》的学习,我已经有了些基础,所以跳过了 Level 1-3 直接从 Level 4 的 Fun at kids central 开始学习。

11 月 2 月,通过 TImetrack.io 统计时间,第二阶段已经进行了 200 多小时,加上英语课程的一些反馈,我决定开启第二阶段后期。这个阶段我选择了《纵横美国》(Connect with American)。在这个阶段并不是简单的听力,而需要我模仿地说。
这个过程是
- 打开 Sticky Notes 和录音机,再打开 Aboboo 和哔哩哔哩动画
- 听一遍今天要学习的片段
- 每一句听完读一遍,共三遍
- 跟读一遍,过程录音
- 播放自己的录音,打开字幕核对
- 继续跟读三遍,第一遍开启字幕
- 复述所看片段内容
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进行到提高期的后期。所以过程到这儿只能结束了。
现在我的英语水平已经可以听懂英语四级听力考试的除新闻报道的所有内容,如果和我的同学比较的话,这点三脚猫功夫拿不出手,但从听不懂到四级听力,对于我的环境来说,已经够好了。
结语
为了实现学习时间的精确量化,我使用 Timetrack.io 进行学习时间记录。截止到 2020 年 1 月 3 日,我已经积累了 394 个小时的英语学习时间(不包括上英语课的时间)。

过程不但折腾,而且工具耗费对于囊中羞涩地我来说巨大,但收获颇丰,很值得。
2019 年第一学期开学时,图书馆还未开门,我抱着电脑和耳机在空教室找了一个座位,插上耳机线,打开应用,这个过程每天循环,到现在还没停止。我曾听过一些英语学习讲座,发言者都是我们学校毕业的学姐,她们的语言学习过程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从小就开始学习音标,参加各种游学活动,时间积累型选手;一是大学每天朝六晚十泡在图书馆的刻苦型选手。我既没有前者的环境,也没有后者勤奋刻苦,我不得不从一些「捷径」入手,选择轻松的方式,以达目标。
与让我单纯的看语法书这样的学习过程相比,这是一个非常让人享受的一个过程。我的情绪会随着剧情而变化,还会因为剧情中独特教育理念而惊讶,这一点,我印象最深的是《纵横美国》,第 19 和第 20 集关于反歧视与偏见的教育。
整个过程就像婴儿学习语言一样,在坏境中慢慢摸索慢慢成长。同时在我也在英语学习慢慢懂得了其他的道理——有些东西真是一时能够学会的吗?那些知识付费英语口语快速掌握的课程真的能像看几道例题就会解微积分线代题一样吗?也许会讲几句用于日常交流的英文,也许会做这一个类型的题,但换句话,换个形式,我还会吗,还会懂吗?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的英语学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