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贝单词打卡一年整,更像是经历了一种仪式的考验。总结一下过去,展望一下未来。先回答朋友们最关切的一个问题,扇贝记单词有效果吗,我只靠扇贝每天打卡就能记住单词?答案是可能短时间词汇量会有所提升,但从长远看还是会趋于遗忘,所以这并没有什么卵用。退一步讲,如果单凭一个 App 就能学会英语,那么这个世界未免太无趣。没错本期的主题是如何使用英语,没想到曾经的英语学渣会有一天来分享英语学习经验 ?
365 天打卡对于我来说仪式感的意义更大一些,能每天抽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背背单词,并坚持上一年,对毅力、时间管理、自控力也是一个不错的历练(虽然中间曾经中断了几次?),今后也会把这个习惯坚持下去。但是,我前面也提到过仅靠记单词学英语效果实在有限。
那么英语该怎么学呢?也常有朋友通过文章或微博私信留言咨询:『请教英语学习方法,是否需要系统的去学一下或是采用其他什么方法。』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当你踏足一个陌生的小区,小区『保安』一般会拦住你抛出三个哲学终极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别急,认真想一想。
佐藤謙一在知乎上回答 如何理解「存在纯属偶然,人生全无意义」? 我认为道出了精髓:
人生並無預設之目的,亦無預設之價值觀、道德、魂靈、信仰。正因存在毫無意義,因此人具有絕對的選擇自由。人之存在本身,先於所有後天之意義,意義是人之選擇,而非存在之本質。人必須於生命中做出無數的選擇,並且為之負責,包括選擇死亡的自由。
人生無預設之目的,而你卻有選擇的絕對自由,這自由,便是生命美妙與精彩的基礎。如同精力充沛之旅行者,雖行走於陌生之旅途,無特定之目的地,卻沿途思考,沿途欣賞,沿途尋找,並且自我承擔選擇之後果。人生因無意義而積極。
没错,每个人都有自由支配其身体和思想的权利,并独立承担选择的后果,这是现代人类文明的基石。所以,不学英语照样可以很洒脱地活完一生,毕竟时间是一种稀缺资源,英文有个词汇叫 trade-off
,意思是经过计算和思考后的权衡,假如你有很多钱,trade-off
后的结果是学习英文的时间拿来赚钱,真要用到英语雇人就好,如此计算收益最大,那也不用学英文。再或,你是李嘉诚,每天要看很多英文原版的研报,再请人来翻译,可能浪费的时间就有点得不偿失。
其实任何事情都可以用这种 trade-off
出一个终极答案,不同答案的背后是不同的人生选择。只不过当你最终做出选择时,这种选择应该是自洽,至少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上比社交需求更高的需求。尤其在社交网络发达的今天,『无需依靠社交充电,也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一种美德。如果做一件事情的动力要依存朋友圈的点赞来维系,那么显然你还没有想好之前关于『保安』的三个问题。
明确目标,做最小范围的行动,将你的英语用起来
回到英语学习上来,如果你的目标就是为了通过考试,学完就扔。那么就去刷题好了,简单有效。如果为了看懂文档,那么就直接去看文档好了,简单有效。如果是为了看懂英语新闻,那直接就去看好了,简单有效。说到底英语只是一个工具,我的最终目的是使用它来满足我们获取信息和沟通的需要。
很多人会有疑问,不是应该从最基础的按部就班的来吗?我觉得这正是国内教育的欠缺,我们曾经受过的教育只是告诉你一堆知识(工具),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很少提及。而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解构,拿出解决方案,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场景。还好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有 Google 这样伟大的公司。
明确目标很重要,比如我的短期目标是看懂文档和相关英文书籍,就不会再去花时间看经济学人了。单词不认识怎么办,查字典!查字典!查字典!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一般电子书看得多一些,Mac 推荐欧路,PC 推荐必应词典。
为什么说做最小范围的行动,是因为人的精力体力是有限的,分散到很多面上,什么都想学都想看,说白了大概率是在浪费时间。不如专注到一两个点重点突破,也给自己带来点自我实现。再退一步,省下的时间陪陪家人,和朋友聊聊天,干点啥不好呢。专业领域英文词汇就那么多,有目的的去重点突破,基本三个月下来,再看相关领域的英文资料就可以扔掉字典了。
大量输入
就目前我们努力的程度,远未到拼天赋的地步
英文水平差,很大程度在于每天的输入实在微不足道,更别提量变引起质变。
精读、精听
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指出通过一万个小时的勤加练习任何人都能成为专家,具体步骤包括设定清晰目标,确定适当难度,在自己的能力边缘,不断犯错以获得精进的一种练习。这种练习有大的框架,有对框架的细分,有反馈和自己的领会,作者称之为是『精深练习』。
具体到英语学习上就是精读和精听。而精读的最佳姿势就是翻译,一篇文章,泛读可能 3 分钟就能了解个大概,而精读要求每一句话都要准确地用汉语表达出来,新手可能需要花费一天时间。遇到不懂的句型,我的解决方案还是去 Google,查英英词典,全年下来也总结了自己的一套翻译流程:
- 泛读整个章节,弄明白大意
- 逐句精读翻译
- 泛读相关 Reference(引用)
- 校对
2015 年,我一共翻译了三本书,加起来大概 1000 页左右,翻译整理了二十几个视频。期间被出版社联系了两次,邀请成为他们的译者出版。但都婉拒了,一是觉得水平还需要提升。二是他们提供的书没有兴趣。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我挑书翻译,他们去谈版权的问题。
再提一点,就是中国现在的中译本的翻译质量都很差,可能与钱少也有关系吧,产出比大大不匹配,翻译也很难走心,更别提『信、达、雅』了。我买过的翻译最走心的中译版图书当属《哥德尔、艾舍尔、巴赫》的中文版了,中译团队花了两三页篇幅去讲如何与英文作者沟通,那还是 97 年网络并不发达,交流主要靠书信和中美两国的往返飞机。吴允曾和马希文两位教授主持的译者团队也是倾注了相当大的心血,其中的一些翻译细节也是值得细细品味。
好像有点扯远了,回到精读的主题上来,三本英文书翻译完,阅读速度有了明显提升,现在一本 300 页的英文书睡前翻翻,大概一周就看完了吧。
关于精听,我的训练方法是去 Youtube 上挑一个感兴趣的视频,然后将他所讲的内容整理成一篇文章。听不懂的地方反复听,比如整理的 这篇 关于测试的文章上过喵神的周报。说说成果,一年下来基本可以做到特定内容的视频不开字幕盲听了。
营造英语环境
可以尝试主动将周边的环境改造成英文环境,例如手机系统、电脑语言环境语言切换成英文的,营造一种熟悉感。诺贝尔奖得住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一书,把人脑分两套思维系统:『系统 1』和『系统 2』。前者自动起作用,能迅速对事物给出一个很难被改变的第一印象;后者费力而缓慢,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进行复杂的计算。
大部分人接触外语需要在大脑中将外语转换成母语,这种转换是『系统 2』的工作,而母语却是『系统 1』在起作用,长期运行『系统 2』对于大脑来说功耗太大,而『系统 1』却没什么功耗。人类一天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有限,这是人类的生理特征所决定的,所以经过千百年的进化,大脑形成一套减负机制:可以通过反复大量的刺激将『系统 2』的工作转交给为『系统 1』。比如你长期在一台英文系统的电脑上工作,看到 Activity Monitor
这个单词,脑海里的第一反应也许是一个监视器的画面,并不会发动『系统 2』去翻译成中文汉字。练听力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有些时候听一段话并不用去想中文意思,但潜意识马上就是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所以扇贝单词对我来说更多的只是一个增加熟悉度的工具罢了,每天花一点时间和单词泡在一起,下次别的地方碰到,起码有个印象,多碰几次说不定就记住了呢。
下一步的打算
继续保持输入吧,努力增加输出,口语和写作还是挺差的。阅读几本文学类型的英文小说,变换一下风格,试试看。
Medium 有个专栏叫做 Life Hacking,里面老外各种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改造,有些看着挺有意思,今年挑一个两个尝试尝试。
结识同道中人
通过搭了这个站玩翻译、整理笔记认识了很多有趣的朋友,加入了 Swift.GG 翻译组,结识了卡内基梅隆 CS 学院上研究生的土刀兄,这位仁兄更是将知识整理做到了极致,感兴趣的可以看这里,虽然上不了全美顶级学府,但学霸的生活态度还是可以学习学习的,没有他,今天也不会写这篇文章。还有台湾小朋友 YueJunTheRobot,不用祭出表情包也能为两岸青年交流出力 ?
这种积累是有益的,并且越早越好。拿 V2EX 的站长 Livid 在『在 26 岁时写给 18 岁的自己』中的话来结尾吧:
整理的结果,就是你的积累。而你能对这个世界所产生的有益贡献,就是你以自己的方式所积累的。而你从这个世界所获得回报,由你所积累的质量决定。
所以,在你 18 岁,甚至更早的时候,你就应该已然找到一个你能够积累的方向,也可以说成是兴趣的。然后你接下来所做的,就是让这个方向上所有的信息都尽可能多的汇聚到你的大脑中,你的记忆或者说潜意识就像一片大海一样当然是能够装下这一切的。然后,想象你从 20000 米的高空俯瞰大地,大地上是你日复一日所积累的信息,然后你将他们分类,合并,丢弃那些质量低劣的。你见得越多,你就越明白什么算是质量低劣的,也就必然丢得越多。
积累某个方向上的信息量是你一辈子的工作的本质。
你所积累的信息量,最终需要传递到别人那里去。当有越多的人需要你所积累的信息时,这个世界也就会自然给你越丰厚的回报。所以,你需要时不时的问问自己,自己现在在积累的这些信息,由这些信息所创造的现实存在,究竟能够帮助到多少人,又被多少人所必需。
而这一切或许不会在积累之初便看得很清楚。但是,当你在做正确的事情时,你就会自然从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听到对于你所做的事情的讨论乃至感谢。这一切或许会需要时间,但是你不要觉得自己是在等待什么,你只是在持续地,习惯性地积累自己所爱的方向上的信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