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B站发布了一条扶持“视频播客”的政策,有朋友问我怎么看?
 

我援引了段永平的一段采访——
 

曾经有记者问过段永平:“50年以后,你最想看到你们公司的什么新闻?”

 

段永平说:“任何新闻,哪怕是坏消息,那证明我们还活着。”

 

随便,谁来玩都行、都该欢迎。只要这个行业还能有变化,还有新的资本、玩家和用户进来,那就是好事。

 

毕竟,它都这样了,对吗?


 

01
 

不是说播客行业有多不堪,再坏坏得过实业?
 

但比起外行人看到的热闹,这行目前确实有不可忽视的内生危机,需要外部血液来盘活。

 

这行的问题一言以蔽之,没有生态。资源过于集中,无论是资金、人才、用户还是变现的方式和手段,都汇集到了头部。
 

首先,这行的甲方数量太少,投得多的,就是那几个知名大厂。至于为什么投放?说白了,市场部的小姑娘小伙子们自己听,所以觉得不妨投投看。
 

甲方少带来的次生影响,是加剧了播客行业的贫富分化。甲方能用肉眼看到的播客——最多是用代理商帮他肉眼看——相较于约5万档播客节目来说,九牛一毛。加上几家大厂彼此抄作业,投来投去可能就是那几十档节目,最终你会发现,这行突出一个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头部播客一期定制节目动辄报价十几、几十万是很正常的事,不比头部公众号便宜。但绝大部分播客,根本挣不到广告费。

 

变现方式就更少了,播客目前有效的变现手段,除了广告费还算成规模外,像视频那样搞带货、用户付费、私域服务变现、课程变现……基本是不可能的。无论平台产品还是用户付费习惯,还都没有培养得很好。

 

即便只说广告费这一样还有个问题,一二线城市白领用户,其实挺“事儿”的。接广告很容易破坏他们的用户体验,很多播客主理人都碰到过,中插广告被用户diss的情况,更别提定制了。这导致很多内容做的很好的知名播客,连广告都不敢接。
 

从用户角度讲,虽然一些市场报告上说,中文播客的用户有1.5亿人,但这并不妨碍播客依然是小众爱好,它没有事实上地走向大众化。Vlog当年能出圈,靠的是欧阳娜娜。大家发现:诶,不是非得搞得多专业、多精致才能拍拍Vlog,原来只要美美的,大家就爱看。Vlog这才有机会成为所有人都能拍、所有人都能看的大众创作体裁。
 

全民性内容,应该能诞生全民性的代表性人物和热点,但播客行业却是“这边岁月静好”,除了因为工资吵架,还没看到过播客平台能制造出一个出圈的热点。

 

一个没有生态的行业,也许能活下来,但很难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意味着很难有新鲜血液进入,行业还没站上过巅峰,阶级就已经先固化了。历史经验来看,这样的行业,最差的结局是“死一回”或者说好听点,“主动进行产业升级”。

 

或者,需求被其他行业合并掉。就像YouTube,现在已经超过了苹果播客和Spotify,成为了美国最受欢迎的播客平台。

 

 

02
 

如果B站能像YouTube一样搞成视频播客,坦白说我持双手双脚造成,我来这行是为了搞钱的,先天屁股歪没办法。
 

视频的特征,恰恰全都是解决播客行业内生危机的手段。

 

中国互联网跟美国不一样,我们没在2G、3G时代过多的停留,相当于跨过了“电台阶段”,直接被视频化甚至短视频化了。这也是很多投资人,一开始不看好播客平台生意的原因,毕竟连喜马拉雅都开始搞视频播客了。

 

视频经过这些年的高速发展,衍生出的围绕带货和用户付费的玩法,堪称琳琅满目。而商业化手段的多样化,自然就带来了比播客平台更多元的甲方,不仅头部、腰部、尾部商家比例更合理,同时行业分布也非常广泛。

 

更重要的是,用户直接付费的能力早就被建设好了。比如B站的蓝链带货、课堂业务、包月充电等等,都是用户直接付钱,而非单纯的贩卖用户注意力。

 

而视频化还有个最核心的优势,那就是对个人IP的塑造能力,不是纯音频可以碰瓷的。
 

从大概2018年开始,其实视频社交媒体做个人IP的风潮就已经起来了,这个比外界观察到的要早很多。
 

外界包括媒体可能是从主流企业家开始做个人IP才关注和跟进。个人IP风潮,是对创作者的重大利好。

 

因为如果一个账号知识单纯内容做得好,那在粉丝心中它可能只是个内容供应商,我对你没得感情。就像一个搞笑类的账号,你说用户对他的态度是“给爷笑一个,爷赏你俩钱花”,还是“我太爱你了,我要为你付钱!”,大概率不会是后者,但个人IP可以实现这件事,让粉丝“追随”你。

 

用户想喜欢上一个人,那就需要对一个人有全面的感知,目前的媒介手段,恐怕只有视频有这个威力。而喜爱的感情在运营得当的前提下,甚至可以演化成一种“追随”,这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关系是一种本质改变,而随着个人IP属性的增强,粉丝粘性会变强,这会带来非常多元的变现手段和更高的变现效率,甚至不需要很多粉丝
 

我认识B站的一位历史UP主(百万粉的级别),不透露名字了,一般来说历史类的UP主以前只能接广告讨饭吃,和播客很像,说实在的,历史UP主是会有很多“黑听”观众的,因为人家很多情况下,确实不需要看你的视频,因为没啥损失,用户听的本质是故事。这和播客还有点像。

 

这个UP主的主要营收来源其实是带货,下到十几块钱的小吃,上到几千块的数码产品都能带得动,光佣金一支视频就能有五位数,而且带小吃还是数码产品这个佣金都差不多。

 

神奇吧?他给的理由出奇的挺简单——“我露脸,虽然长得不好看,还挺有喜感的,当然也不算丑”。
 

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这就是个人IP的能量。
 

重点说三遍——视频对于播客创作者最大的价值,是个人IP!个人IP!个人IP!

 

个人IP,是视频播客这条伟大航路唯一的ONE PIECE!大秘宝!

 

 

03

 

此前,行业里就有些人认为,YouTube在美国能搞成视频播客,那在中国也有希望。
 

确实,B站方面泄露的数据也显示,2025年Q1,B站视频播客的消费时长达到了259亿分钟,同比增长超过270%,用户规模超过4000万,这几乎是中文播客市场的1/3。
 

但也有疑问,咱们只要照猫画虎,视频播客就能搞好吗?毕竟初中政治都教过,你得符合本国国情不是?
 

B站只能说是离做这件事最近的视频平台,最核心的原因是在早已短视频化的中文互联网世界里,这里的用户是为数不多愿意看中长内容的人。这是播客得以生存的先决条件,毕竟就算优化内容,也不能全做成切片,如果播客失去了深度作为自身的标志,那不如直接转行做搞笑短视频博主。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前文提到的“黑听”这种文化,虽然这对一个视频平台挺微妙的。但讲实话,B站的知识类视频、电台类直播其实你讲他没有一点视频播客的影子,好像也不对。
 

这些内容,不过就是写了逐字稿的播客罢了,用户只听不看,很正常。
 

至于说,中国特色的视频播客到底怎么搞,我觉得还是得在那四个字上做文章——“个人IP”。
 

我们需要找到中国用户的痛点和high点,就比如说财经播客,YouTube上做得好的,大部分都以访谈顶级企业家、创业者、社会名流为主。

 

但坦白讲,中国企业家与其上你的播客,可能还不如自己做账号呢,这就是过早视频化带来的区别之一。
 

但是,中国用户对于个人成长的焦虑和痴迷,恐怕要比美国网友强得多。

 

有个15万粉丝的UP主叫“糖果果的陈同学”,每期的嘉宾都是科技行业的优秀打工人,逼格可能没有企业家高,但是作为绝大部分普通人能做到的最好样本,这些名企打工人能够做到拉齐校园和职场的信息差、也能带来最新最一线的技术趋势。

 

即便他聊得挺干的,但大多数视频还都能有个几十万播放。
 

另一个例子是职场区的UP主“王一快”,几个中年大老爷们儿搞对谈,社会热点、职场、法律、科技无所不谈。相应的,他收入结构里也什么都有,有商单、有充电、有直播、有带货、有课程,单看充电这一块,付费看视频的人数就有将近8万,再怎么保守估计,年收入也有百万级。
 

他的付费视频大多数,都跟个人成长有关,感情的、职场的甚至还有心灵成长的……
 

一句话,想做个人IP,就在用户真有需求的地方下功夫。内容要体现你真的懂,哪怕跟王一快一样是个懂哥,然后你的产品要在内容上生长出来,能给解决方案给解决方案。

 

给不了?那就给情绪价值。
 

视频播客,应该有搞头;但播客简单的视频化,大概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