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这篇文章是 TDS Studio 在少数派上的第十篇文章,依然是全平台首发。老样子,在少数派发布的 TDS REVIEW,我们会去除掉海外分发所用的双语标题,重排内容前瞻部分。
又到了发布会后小米音频产品的体验时间,这次轮到了开放式真无线耳机的旗舰新品。对于小米这个命名方法一直以来我都颇有微词,当年「小米降噪耳机 Pro」和「小米真无线降噪耳机 3 Pro」作为发布时间接近、外观和定位也比较接近的产品,就有点让人傻傻分不清。这就像发布了一台小米手机,然后真的叫它「小米折叠屏手机 Pro」——有时候这种过于直观的命名方式反而容易造成困惑。把「开放式耳机」指代「开放式无线耳机」(OWS)品类的「后来居上」定义法,也一直以来让我们吐槽。
总之,回到这个耳机身上,又是头批第一时间下单,我们来看看一段时间的使用过后它有怎样的表现吧。
包装与配件 | Package & Accessories
包装总体上是比较简单的,白色为底,正面大图,还是那一套熟悉的装帧设计。内部配件包括一条 USB-C to USB-A 短充电线,就没有其他的了。充电盒内触点有绝缘贴纸保护,这点好评。

在一些渠道首发购买时会赠送这样一个收纳包,应该是 PU 皮材质,把充电盒放进去之后有点摇晃,盒子内部空间会比耳机高出一些来。有意思的是它表面做了个类似 SU7 Ultra 的那种条纹,希望长期使用不会脱落吧(但是这几天已经开始内层掉渣了)。拉链顺滑程度中规中矩。

设计、佩戴表现与声学结构 | Design, Fit & Acoustic Structure
小米开放式耳机 Pro 首发有三种配色可选,银色和黑色看上去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以我们选择了钛光金,毕竟之前在买 Buds 5 系列时就是选的同名色系。实际到手之后,这个钛光金观感仍然是偏暖的钛合金的感觉,表面处理上则比 Buds 5 系列要更下功夫。

充电盒的上盖表面覆盖了科纳皮,之前我们在小米 14 Ultra 上见过这种材料,摸上去去有一定亲肤性,指甲划过也不会留下划痕。底座则是阳极氧化铝,喷砂细腻程度相当高。上盖内侧是摸上去像 Alcantara 的棕色「仿生麂皮」,底座则是同色系的磨砂塑料。这算是一个盒子上用了四种表面处理方式,比 Buds 5 系列复杂,触感和开盒手感都会更好一些。充电盒整体体积不算大,是较为扁平的状态,不太容易单手开合。

耳机本体在盒内的摆放类似于 OpenFit 那种,交叉趴在盒里,磁吸力度适中。金属部分都采用了 NCVM 工艺,其实就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不导电真空电镀,观感会比常规电镀抛光,更加像是附着了一层高光膜。实际是比较容易沾指纹的。

腔体和耳后模块的设计都像是沿革自多年前的胶囊耳塞。相较于 OpenFit、Nothing Ear Open 之类的挂耳式 OWS,它的腔体体积要适当大一些,但是比 ARC 5 和 OpenFit Air 稍微小一点。耳后模块的存在感不是很高,基本不会跟眼镜打架。耳挂的钛丝也比较细,你能看到它相对于很多挂耳式 OWS 都额外做了一个耳挂的预置角度,目的大概是让出音口更加准确地对准耳道口,但是这个结构反而给佩戴带来一些问题。

由于腔体厚度比较高,这个预置角度又比较大,小米开放式耳机 Pro 对于大耳廓人群来说是可能顶到耳廓侧边缘或上边缘的,这个问题有点像 OpenFit 初代出现的情况,但是由于腔体更大,这个效应会更明显。对于我这种适中的耳廓来说,佩戴好之后倒是不一定会顶到,然而小耳廓人群又不一样了,腔体尾部会顶到耳廓外边缘造成胀痛。

这个偏软的耳挂结构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在刚开始你需要习惯一下,相较于较硬的耳挂,它需要在初期反复调整,才能调整到不怎么顶、不怎么漏的状态。我的建议是佩戴上之后适当比常见挂耳 OWS 往后旋转一点角度。另外一个问题则是稳定性不够好,在左右甩头的时候,如果腔体没有顶到你的耳廓,它会像一个拨浪鼓一样带动腔体击打你的耳甲腔,这在我测试空间音频的头部追踪时着实带来一些困扰。甚至左耳在不摇头跑步的时候也会出现上下、前后的颠簸。当然,这也不是它一家的问题,很多「数码厂商」的挂耳 OWS 或多或少也有这类情况,所以耳挂的优化真的是需要反复验证积累的。
所以尽管相较于无后缀的小米开放式耳机来说,Pro 版本的佩戴其实是优化过的,单边 9.7g 的重量也不算多重,但就是一些细节,会让人觉得不够旗舰。

腔体上下各有一组出音孔,主出音孔则是做了一个五组圆环的结构,仿佛每一处都在提醒你「我是五单元」。IP54 的防尘防泼溅,在出汗、毛毛雨环境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某些挂耳 OWS,IPX7、IPX5 已经遍地是了。
操作、软件功能与通话 | Control, App & Call
小米开放式耳机 Pro 的操作全部依靠腔体外侧的面板进行触控识别实现,支持对于单击、双击、三击以及长按的识别,但非常奇怪的是,默认只定义了双击的播放控制操作,其他都需要到 app 里设置。反应速度还有待提升,不是那么跟手。提示音音量一般般。

基于小米耳机 app,你可以实现声音模式切换、固件更新、录音、自定义操作等功能,目前小米和 REDMI 品牌近两代的 TWS 耳机及其限定版基本都有支持。这个 app 的 UI 设计基本上是 HyperOS 那一套,好不好看另说,逻辑还是清晰的。查找功能在常规安卓手机上只能通过耳机播放声音来辅助寻找,声音非常小,安静室内且耳机在盒外无遮挡的话,勉强够用。

我们还是聊聊这个录音功能。和 Buds 5 Pro 一样,可以直接通过 app 将录音文件直接存入手机,从耳机调用的会存在耳机里,单边 120min 的时长比 Buds 5 要有所进步。它录制的规格甚至还退步了…… 之前 Buds 5 Pro 为录音文件规格为采样率 48kHz 的单声道 m4a 文件。这次开放式耳机 Pro 无论录到手机还是录到耳机再转存,全部都是 16kHz 单声道 m4a 文件,这还缩水了!

软件层面上,则没有太大区别。中文的实时转文字准确度还可以,英文或者中英混读的识别就会有些问题。在嘈杂环境中录音时它对于周围人的谈话也会录入,并没有明确的收音主体识别能力。在 TDShorts 视频节目中,你会听到、看到它录制和实时转译的效果,清晰度还过得去。

通话方面,我们在运营商网络环境下测试,通话收音的稳定性还行,语音主体的清晰度不会在高噪音环境受到过度影响,降噪的介入是比较明显的。来自侧面和背后的风源会对收音产生影响。它在通话状态以及录音状态的收音能力几乎是一致的,这点倒是没什么问题。
信号与续航 | Connection & Battery
作为宣称最高支持 LHDC 5.0 的耳机,我们在两种环境下进行了测试。首先是基于标准发射器 LHDC ONE 的连接,小米开放式耳机 Pro 只能激活到 96kHz 档位,小米自家手机也是这样(REDMI K80)。这年头 96kHz 档位也算 LHDC 5.0 了?我们同样基于此设备,在开启 WLAN 并间隔承重墙的信号测试中,它可以在 6m 以内保持良好稳定的连接,在 6.5m 左右开始丢包。

AAC 下,我们在搭配 Xperia 5 III 与 iPhone 14 的测试结果都是足够稳定的,也能在保持相当距离的情况下确保信号流畅。在开启 WLAN 并间隔承重墙的信号测试中,它同样可以在 6m 以内保持良好稳定的连接,在 6.5m 左右开始丢包。这是应有的不错水平。
延迟方面,我们主要基于 AAC 连接 Xperia 5 III,进行流媒体视频和本地视频观看,它的延迟大概控制在正常语速半个字左右的程度,LHDC 下稍好,它似乎也没有 LE Audio LC3 支持。我觉得这个延迟水平,是不是有点在非米系设备上太欠考虑了。HyperOS 生态之间的设备流转还是比较顺畅的。
续航方面,官方标称仅耳机连续播放 8.5h(AAC、50% 音量),搭配充电盒最高一共 45h。个人经过标准流程测试下来,以 AAC 编解码器连接 Xperia 5 III,关闭自适应,设置其他为默认,以 50% 音量连续播放流媒体音乐(Apple Music Lossless)、播客节目(小宇宙),仅耳机续航为 8 小时 9 分钟(标识满电状态开始计入),跟标称值还是有一些差距的。
小米宣称它支持 10 分钟快速补电来提供 2h 续航。充电方面,我们依然进行了测试,它可以在 3.7 ~ 3.9W 之间比较稳定地充电,PD 支持没问题。

声音模式与空间音频 | Sound Modes & Spatial Audio
终于,默认的声音模式不再是 Harman AudioEFX 了,这次小米开放式耳机 Pro 默认的声音预设是「均衡听感」。相较于这个均衡档位,Harman AudioEFX 明显要更加浓郁、厚重,而「哈曼大师」则是加厚低频的同时没有过度影响人声清晰度,这个档位在高噪音环境下还是可以试试的。人声增强则是做了个低切,让人声听上去有点像是电话里传来的样子,而不是很多厂商对于人声增强的定义——把线条拔高。至于这个「高音增强」,一句话,别开。对了,这次连自定义均衡器也没有了。
至于这个自适应音量,我在环境噪音变化较大的场景里进行了一些穿梭,但是初始固件下似乎很难察觉到这个功能有被调用起来,或许又是初版固件的锅?那就等等 OTA 吧。就最新更新的 1.0.9.2 固件来说,小米说优化了这一点。我们再行尝试时发现是会有一点效果,但是还是并不算特别明显。

空间音频的宣传,这次终于没有 Buds 5 系列那一大堆的小字说明了…… 我们还是老样子,跑一遍 Dolby Atmos 流程来看看,虽然这耳机大概率并不是按照完善的杜比全景声标准设计的。以下的描述我们基于这样的场景配置:标准测试设备 Xperia 5 III 以 AAC 连接,开启耳机的空间音频,固定位置(关闭头部追踪),搭配聆听 Apple Music 的原生 Dolby Atmos 音源和哔哩哔哩的杜比全景声适配视频。
音乐场景:没有任何可以称之为结像的存在。低频飘了起来,没错…… 低频的扎实感荡然无存,带有非常「澡堂感」的氛围渲染。整体声音偏薄,人声飘且糊。之前 Buds 5 系列是在「声学处理不算出色的、水汽十足的 live house 中的演出」,现在转移到了水汽十足的体育场里。在关闭 Atmos 音源聆听常规立体声音源之后,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只是空间没有那么弥散了而已。非常糟糕。
视频场景:相较于音乐场景,空间有一定的收缩,但是这种晕染感还是非常迷。空间音频声场的大小适中,呈现出一个「高度感」不算明显、边界感不算清晰的空间。脑后的信息量有压缩感。声音有着严重的混响感,好在低频量不至于轰头了,音色依然是仿佛糊了一层纱。
这次还额外加了个游戏场景,在这个档位下,声音会变闷一些,但是结像的清晰度会比前两个好。空间的边界感清晰一些,声音的「高度感」有轻微提升。至于这个「听书」场景…… 是谁想的听书要加上空间音频的?就是个加了混响的状态,试图模拟一些 live house 里的脱口秀表演现场的感觉…… 说实话,做这个档位的产品经理,要么压根不怎么听书、听播客,要么对这个东西的理解完全有问题。
头部追踪的跟随速度相较于同为早期固件的小米 Buds 5 Pro 来说有进步,快速甩头的延迟感大大降低。这点是可以的。
扬声器、漏音控制与编解码器 | Driver, Leak Control & Codec
Buds 5 Pro 当时搭载了一圈、一平板、一压电陶瓷的三单元架构,而小米开放式耳机 Pro 这次更加夸张,堆了四种共五单元进去。

总之,这是一组两圈、两铁、一压电的五单元架构。一颗 18*13mm 的高分子振膜「跑道形」动圈,内外双磁结构,其实就是手机里用的那颗扬声器单元——这反倒带来了大声压下腔体震动的问题,没错,按照这几天我和朋友在小米之家体验到的情况来看,这波新品有这个震动问题的不止这个 OWS。那么我究竟买的是骨传导还是 OWS 呢?另外一颗动圈是防漏音作用的。而两颗动铁为什么要按图中这个方式叠在动圈上面,它的导管是怎么设计的呢?不知道。为什么在大家极力都在把压电陶瓷放到后腔来抑制毛刺感的时候,把这颗压电陶瓷如此前置?也不知道。分频方式和分频点,不知道。实际的效果呢?

高情商:我听不出来这压电陶瓷有很明显的毛刺感,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单元衔接割裂感。
低情商:你放那些动铁和压电陶瓷进去干什么啊?单动圈也完全能实现这个声音啊!
说实话,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有大厂完全不考虑实际结构、声学实现,去做这种单元爆炸渲染图,跟某位你们可能熟悉的朋友聊天时得到的评价是这样的:

我们还是来看看 OWS 耳机都要谈的声压和漏音问题吧。默认在安静室内聆听,系统显示音量在 35% 就已经足够,而到了咖啡馆之类的环境会需要开到 60% 以上。在图书馆和未开启电视的客厅这类安静环境体验,以 35% 音量收听默认电平为标准 -3dB 的音频文件(大多数情况已经足够响),15cm 左右开外基本上难以听清内容,20cm 开外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感知了。防漏音相对于很多大音量挂耳 OWS 来说做得还是不错的。在开到比较高的音量之后,它的漏音主要是集中在中高频,低频有明显控制。这颗防漏音动圈还是起到作用的。
支持的编解码器是 SBC、AAC 和 LHDC,按照我们前面的测试,它的 LHDC 5.0 也是不完整的、达不到 192kHz 的版本。我觉得作为这个价位的产品,有点说不过去,甚至不如自家更低价产品线。
声音主观描述 | Sound Description
注:以下结论基于 AAC 编解码器及「均衡听感」,不开启自动音量。
低频量感适中,厚度和饱满度在挂耳式 OWS 里属于比较充足的。弹性比较高,下潜能力适中。收放速度稍偏快一点,保留轻度的残响。氛围烘托的晕染感不算多,浓郁度也有所控制。小米开放式耳机 Pro 的低频大体上是比较扎实凝聚的,素质在挂耳式 OWS 品类中还不错,极低频依然可以听到比较早的低切,这点属于结构所限了。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轻度前倾。
中频,人声的距离稍近,虽然不至于贴脸,但是口型也比标准状态要稍大一些。大体上是质感和线条都能兼顾,相对来说线条虽不至于过分突出但还是听上去比较「硬」。男女声之间的倾向性不算明显,适合于比较扎实的声线。颗粒感有一些保留,顺滑度中规中矩。音色渲染是存在的,会让上盘听上去不够中性,有一点偏暖。喉音的位置有一点压制感,气声比例适中,口水声有一点前置,齿音不算很多。人声总体通透度尚可,有一些不自然的增亮。

乐器方面,大部分乐器是可以兼顾质感和线条的状态。弦乐器中,小提琴、吉他、中提琴的厚度不算高,拉拨弦细节有涂抹感。大提琴的形体感比较精干,在空间里的比例不算大。在中高频有一个刻意拔高的区域,但是又打磨了尖峰,这让一些音色听上去会不太准确,体现在合成器以及一些弦乐器上。铜管类的气势感中规中矩,需要亮度的小号有一些拔高的亮度,是那种薄亮的感觉。木管类的自然度比较一般。乐器的泛音比上一代要丰富一些,但自然度不够高。打击乐器中,Kick 存在感适中,Snare 收得比较快,镲片类总体亮度还比较充足,会有一些金属感存在,好在并不算过分。
高频的亮度总体适中,有一些不过于突出的尖峰存在,顺滑程度中规中矩,有一些能量。极高频的延伸能力受限于 AAC 本身听上去会有比较早的滚降,切换到 LHDC 之后则仍然能听出来较快的滚降。

空间感是相对还比较大的,横纵都有一定的距离,横向会拉得更宽一点。「高度感」有一点压缩,它呈现的是一个边缘清晰度比较高的扁椭球空间。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还可以,整体感则不强,它没有什么结像能力——这也是新品高端 OWS 里少有的情况…… 解析能力在高端 OWS 里属于还可以的,但是信息量会比 ARC 3、ARC 5、飞跃线之类少一些,大概也就是比 Nothing Ear Open 多一些中高频细节的状态。同时「解析感」的溢出也让它听上去不算耐听。动态还可以,瞬态较好。
总结评价 | Overall Impression
薄亮的高频,快速的低频,染色的中频,三组形容词同时出现在小米开放式耳机 Pro 上,听上去是不是又是个怪声音?实际上它相较于 Buds 5 系列来说已经是一个在三频分布上更加健康的声音了,它只是不那么准确而已,相对听上去更注重「爽感」。

为什么要塞进去五颗单元?这明明是一颗高刚性振膜动圈加上一些 DSP 手段就可以实现的声音,现在的状态反而影响到了耐听度和整体感。在小米 Buds 5 Pro 文章里我就提到过对于小米现在这种「堆料解决一切问题」做法的质疑。某种程度上,你很难觉得小米开放式耳机 Pro 和 Buds 5 系列是同一个团队做出来的产品,毕竟这年头哪有厂商会在自家高端系列产品上做出三种编码方案的型号…… 但同样「万物皆可堆料」的做法,又让我相信这的确都是小米体系的做事方法。
你说千元内的售价它值不值,我觉得就那样,它不会出现很多 OWS 响度不够、稳定性不好的情况,但这难道不是最基本的问题吗?不应该出于这个品类整体上「牛鬼蛇神」多而放低要求,这是我的看法。更何况它也有一些这年头高端 OWS 不应该出现的细节设计问题。好在,它也有优点,比如续航够用、稳定性不错、漏音控制确实做得挺好。

当谈到「跑分堆料」可以体现的东西时,小米做得都不错,所以才会有当年百元价位的小米圈铁、有当下全球首发搭载 XPAN 的小米 Buds 5 Pro。然而当谈到感知相关的东西时,比如调音审美,就很难谈得上让人满意,这也是最近两年我对于小米音频产品非常失望的主要原因,它太「小米」了。
本文所涉及型号在当时市场背景下的 KT MARK:
Xiaomi OpenWear Pro: III (Average)

关于 KT MARK 评分机制以及利益相关的「不干涉评价原则」,请搜索《TDS Studio 评分标准与内容说明 V202502》,可以在主流搜索引擎直接搜索。
KingTsui, TDS Studio.
July 2025
It's a TDS production.
部分截图来自小米,其余所有内容全部自主创作,请勿抄袭内容、套抄行文结构等,保留一切权利。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