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设计从业者,每年我都会第一时间更新 iOS 的 Beta 版本,去感受苹果在设计语言上的最新变化。今年是一个设计语言的大年,不论是 Android 还是 Apple,都在系统视觉上做出了重大更新。而 iOS 26 毫无疑问是近年来苹果在 UI 风格上最大胆也最具话题性的一次变革。下面我基于首个 Beta 版本的一天的使用体验,分享一些初步的观察与思考。
为什么苹果要在此时更新设计风格?
这是一次从系统底层到视觉风格以及交互细节的全面升级。我个人猜测主要是下面三个原因:
- 为未来奠基:为即将到来的 iPhone 20 周年纪念款铺路,提前建立下一阶段的设计语言。
- 统一风格语言:解决 iPhone、iPad、Mac、Vision Pro 等设备之间的视觉割裂,打造更一致的生态体验。
- 技术准备成熟:当前的软硬件能力,尤其是 CPU/GPU 的性能,终于能支撑液态玻璃在移动设备的实现。
设计,终究是个循环
最初 UI 设计从文字界面进化到图形界面,为的是让用户能够把数字屏幕中的图标与现实世界中的产品相对应。因此在显示器发展到一定程度,显示精度允许的时候,设计师们开始大量使用“拟物”的风格,让大家快速熟悉数字产品。
然后随着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信息密度不断提升,拟物风格的会带来很重的阅读负担,效率也会降低,因此为了提升信息的整体浏览效率,苹果带领大众转向了扁平化设计,该风格延续至今十余年,也确实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而着眼下一个时代,虚拟现实与混合现实会大量出现在我们生活中。苹果认为,在虚拟世界里提供真实世界“玻璃”的那种光感与物理感知,可以给用户在虚拟世界里感觉更加真实可信。这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刚有用户交互界面的时候,需要提供真实世界感知。不同的是,当下CPU与GPU的算力提升,也让苹果实现他们理想中的液态玻璃质感。
从早期拟物风格帮助用户理解数字界面,到后来的扁平化提高信息效率,再到今天,苹果又开始“复兴”某种物理真实感,这是由硬件性能提升带来的一次视觉文艺复兴。

iOS 上的视觉表现如何?
液态玻璃的质感极佳
当前版本的液态玻璃效果非常逼真,一句话总结就是“真的像在拖动一块透明玻璃”。无论是光的折射、动态效果、还是边缘形变,都是当前见过的界面中模拟玻璃里最佳体现,符合苹果五年磨一剑的风格。真的很想知道这个效果实现背后的故事。
除了蒙层之外,图标的设计也采用了也了液态玻璃的效果,整体风格也更加的立体,但也与安卓阵营中一些定制主题有几分相似。

第三方应用的图标竟然也有适配
如果 App 图标是按照苹果规范上传(图形与背景分离),系统会自动为它加上光感渐变描边,并模拟高光 HDR 效果。虽然这个“强行适配”在当前版本中尚显粗糙,但可预见第三方 App 未来会逐步配合更新。

灾难般的可读性
设计美丑可以见仁见智,但这一版 UI 在可读性上的退步几乎无可辩驳,尤其是在通知中心和控制中心界面。过于透明的背景、缺乏对比度的文字、复杂的动效都严重干扰信息识别,更别提那个被全网喷丑的全透明图标设计。

苹果作为全球最在乎辅助功能以及可访问性的公司,居然能够做出这种完全不满足WCAG对比度标准、无法通过可用性测试(accessibility test)的界面,按理说这是苹果一向最看重的辅助可访问性指标,但却在这次更新中被“炫技”掩盖了。尤其是默认配置下的表现,几乎不符合可用性测试标准,确实让我十分费解。
相比之下,Vision Pro 上的“液态玻璃”更合理,因为它的应用场景是一个沉浸的虚拟现实空间,场景面积大、距离远、背景暗,所以复杂的光学效果不会带来什么视觉负担。可在手机这种小屏设备中,复杂光效反而带来视觉负担,尤其在 hover 动效过多时,略显喧宾夺主。
然而手机作为小尺寸的移动设备,在这么小的组件里展示如此复杂的物理效果,视觉感受还是有些过载。尤其是各种 hover 场景下,液态玻璃的动效非常喧宾夺主,刚上手会觉得很生动有趣,但长时间来看还是会影响浏览效率,也许后面的版本会优化这部分的效果。
从哪点就在哪选的交互变化
在这之前,苹果其实特别爱用底部弹层(bottom sheet)和对话框(dialog)组件来实现二级操作,比如日期选择、排序筛选等等。
在IOS 26中,苹果使用了新的下拉弹窗(drop down)来解决二级操作的问题,甚至允许出现两层下拉弹窗(不确定是否还能支持更多),真正实现了从哪点就在哪选,让交互更加聚焦,好评!

沉浸式界面,更多隐藏的手势操作
不管是悬浮式的底部导航栏,还是在相机界面中将大量操作入口隐藏,都是为了提供更沉浸的使用体验。弊端就是,很多操作入口需要进入二级菜单筛选,或者是需要左右滑动才能展示。比如相机界面中 live 实况的切换就被隐藏了,比如 apple store 里搜索界面下,其他三个 tab 会被合并成一个 tab。对不熟悉系统的用户(尤其是长辈)极为不友好,学习门槛又大大提升了。我个人不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改进。

夸张的发热、掉帧与电量消耗
相比于IOS18的 beta 版本,这一代的 beta 版掉帧与发热要明显得多。大部分操作都会出现掉帧的情况。可见新的设计风格给算力带来的压力还是很大。虽然苹果还有三个月时间优化,但我个人对最终版本的优化情况保持悲观。
结论:一次不完美但有意义的跃进
iOS 26 的 Liquid Glass 确实是一次视觉上的“炫技之作”,其复杂度与实现力令人惊讶,我今天还在跟前端研发研究怎么样实现,但实用性、可读性与设备负担的矛盾也非常明显。从 UX 的角度来看,美感不应以牺牲可读性为代价。
回看当年设计大变革的那些版本,不管是iOS1、iOS7还是 iOS26,都会有诸多的不完美,甚至那些不完美需要在后面经历2-3 年迭代才能被完善。所以我不会太建议 iphone13 之前的用户去更新 iOS 26,因为实现液态玻璃效果,一定会带来更严重的发热和续航问题。而经过 2-3 年迭代之后,那个苹果二十周年的屏下 face id + 折叠屏产品,一定会搭载着更完善的液态玻璃设计出现在我们面前。
而在 wwdc 发布会当天,主导这次液态玻璃的设计师在被苹果开除了,并且又在 24 小时之内被三星招聘。看得出来苹果现在内部的设计团队也是相当混乱,乔纳森残党和新派系也许也在疯狂斗争中....设计师真的太难了。
